書籍簡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名家論叢》,劉國光著,中東城市出版傳媒集團·濟南出版社出版,2017年12月出版。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承擔的國家級社科規劃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的第一期研究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中起到學術引領和理論中堅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值得高度關注和廣泛推廣。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表重要論述,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并且明確指出,“要加強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總結,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這是新時代賦予中國政治經濟學界的神圣使命。在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指導地位,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必須先行而且要加快速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依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資源平臺,策劃出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名家論叢”,旨在服務學術創新,服務學界同人,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發展。目前,該叢書入選“2018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公示名單。
叢書匯聚國內知名政治經濟學專家的科研成果,作者陣容強盛:主編王立勝,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常務理事長、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國光,系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理事及其評獎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委員,首屆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首屆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作者成員包括衛興華、逄錦聚、洪銀興、顧海良、吳宣恭、劉偉、張宇、程恩富等國內知名經濟學家。這些學者都親歷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高潮,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傳承,知曉歷次研究高潮中的學術焦點與理論分歧,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具有深刻的理論洞察。他們在當前的理論研究熱潮中,圍繞中國經驗的理論升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構建集中著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中起到學術引領和理論中堅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值得高度關注和廣泛推廣。
此次出版的首批著作,集中反映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名家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探索與學科建設的思考成果。他們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成、基本內容、話語體系創新等問題發表各自看法,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見。劉國光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構建應遵循“凸顯創新品格”、依托“歷史實踐基礎”和反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三個基本原則;衛興華和張宇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理論”六部分體系;顧海良提出以“經濟改革論、經濟制度論、市場經濟論、科學發展理論和對外開放論”為主導進行體系構建;洪銀興提出以《資本論》提供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范式為基礎,推動話語體系的創新;逄錦聚和程恩富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八個重大原則;劉偉提出“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吳宣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的基礎;王立勝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政治經濟學的國家主體性原則”,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角度論證了需要重新確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從中國共產黨核心執政理念的時代轉換角度前瞻性地提出中國進入公平正義的新時代等觀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得到體現。
總體來看,學者們圍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等多個方面,集中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和歷史貢獻,探討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及解決途徑,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指引當代中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科學理論。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至少面臨兩個方面的艱難探索。第一,理論構建面臨諸多懸而未解的學術難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圍繞體系構建的“起點論”“紅線論”等問題就形成了諸多爭論,同時,社會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規律”和“經濟危機周期性”的適用性等一些原則性問題未能獲得解決,甚至關于某些問題的分歧出現了日益擴大的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化水平,使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中的價值理論、分配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和危機理論,未能充分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從而導致中國實踐中涌現的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思想未能獲得經典的理論化表述。第二,時代變革形成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倒逼理論探索。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經歷了六十余年的巨變后,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加速理論創新。值得注意的是,實踐中的新問題與歷史累積的學術難題,都將理論探索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化水平的提升。在實踐方面,要形成解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時期的理論體系,為新時代的經濟實踐指明方向,必須提升理論高度;而提高理論高度,就需要在理論方面破解體系構建面臨的學術難題,創新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使之適應當前現實,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的理論化重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階段,是引領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政治經濟學。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加快理論創新,加快對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的創新應用。政治經濟學學者承擔著理論創新的歷史使命,學術交流質量決定理論發展水平。及時把握這些學者的研究動態,加快其理論成果的普及推廣,不僅有助于推動政治經濟學界的學術交流,破解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系列難題,也有助于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反響,同時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一批記錄當代學者理論發展印跡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