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luh8"></rp><th id="iluh8"></th>
    <progress id="iluh8"></progress><tbody id="iluh8"><track id="iluh8"></track></tbody>

      1. <em id="iluh8"><object id="iluh8"><input id="iluh8"></input></object></em>
      2. 研究機構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機構動態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會暨智庫報告發布會”成功舉辦
        時間:2020-12-31       稿件來源:中國政治經濟學智庫微信公眾號

            2020 年1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辦,南京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協辦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會暨智庫報告發布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云南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科研院校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常務副理事長胡樂明教授主持會議。

            與會的專家學者首先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智庫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旭教授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放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進行認識。中國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經濟發展是基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展開。
            南京大學安同良教授認為,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統領全局的宏觀大略非常英明。中國的技術追趕過程不是簡單復制其他技術追趕國的技術學習路徑,呈現出獨特的創新戰略與模式:(1)自主創新模式,(2)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3)科學技術的舉國體制。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技術進步路徑的根本在于自主創新,自身擁有更多過硬的核心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從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突破中國創新障礙的第一要素是創新抱負,就是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樹立技術領先的雄心壯志,不能滿足于技術獲取的拿來主義以及復制性模仿,滿足于產品的短期競爭力。為此,在自主創新戰略制定過程中,要激發企業家精神,以技術能力高度化與“技術立國”的遠大抱負為導向,提高決策質量及快速反應能力。
            南京大學葛揚教授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勾畫了藍圖。“十四五”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同時又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增強源頭創新與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夯實國民經濟基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四川大學蔣永穆教授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對“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了說明,其中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判斷需要重點關注。一是把握新階段,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二是抓住新機遇, “十四五”規劃《建議》在分析我國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時,提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其中,在戰略機遇期的前加上了“重要”二字,凸顯了發展機遇與挑戰的辯證關系;三是實施新部署,“十四五”時期,我國應著力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加快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點明了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既是保持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大學方敏教授在發言中指出,這次全會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具有不同于一般五年規劃的重大意義。首先,“十四五”規劃是在“兩個一百年”相交匯、“兩個大局”相互激蕩的歷史背景下做出的頂層設計。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改革來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其次,“十四五規劃”不僅著眼于未來五年,而且和2035年遠景目標緊密掛鉤,要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因此不能囿于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必須超越傳統的技術現代化、產業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等狹義的現代化理念,把實現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的發展,作為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根本遵循和標準。最后,“十四五”時期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打好基礎。其中的關鍵因素是:以創新引領發展,建設創新國家,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通過改革釋放各方面的新動能、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丁曉欽認為,《政治經濟學前沿報告(2020)》對2019年政治經濟學界圍繞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評價,是政治經濟學研究者的重要學術指南,對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督ㄗh》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把堅持創新放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上。中央企業作為國之重器,是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和“壓艙石”,也是創新發展的“領頭羊”和“排頭兵”,因此,《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報告(2020)》的出版恰逢其時。
            中國經濟出版社毛增余社長結合自身工作從兩個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是在國資和國企領域,五中全會有最新的表達。會議首次提出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而且在中央全會上也首次完整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這說明,在我們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在我們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督ㄗh》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要比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早。根據規劃《建議》,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對我們文化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和國有文化企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開大學王生升教授認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選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強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就是要保持國內社會再生產的循環暢通,以創新驅動產業優化升級,以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生產和消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互動,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外部風險和挑戰也前所未有地錯綜復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能夠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有效應對外部風險和挑戰,支撐并帶動國際循環。
            中國政法大學邰麗華教授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指出“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彰顯了中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繼續擴大開放的決心,將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要加快制度型開放,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邁進,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奠定制度基礎。進一步強化“一帶一路”支撐作用,為我國開放發展拓展新空間。積極為全球經濟治理制定“中國方案”,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云南大學張林教授認為,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充分體現了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這個根本的遵循,是對新發展理念的堅決貫徹,表明黨的頂層設計在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檢驗后,完全可以成為未來比較長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指針,有利于提高未來發展預期和政策的確定性,是對我們黨“四個自信”的最好表達。
            吉林大學李政教授認為,五中全會不僅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規劃,更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并進行戰略部署。為全國各族人民、各個區域、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描繪了宏偉藍圖、統一了思想、指明了今后十五年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目標。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這是非常系統的全新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和新境界。會議把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反映了我國進入高質量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任務和更高標準與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侯為民研究員認為,全會對我國關于“十四五”乃至中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了新的規劃和設計。這次會議的特點是,提出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具體要求。在對形勢的判斷上,這次會議不僅強調了我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發展優勢,還聯系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了我國具有“機遇優勢”的科學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要求和相關措施,第一次明確了全面促進國內消費的政策要點。全會的另外一個特色,是突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地位,將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并再次在黨中央明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這一表述,是站在脫貧攻堅即將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時間節點上,對社會主義條件下不斷推動反貧困事業做出的新的部署,是對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逐步構建化解相對貧困的機制”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明確和深化,為我國后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
            曲阜師范大學劉剛教授認為,五中全會強調了創新的核心地位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在政治經濟學中,涉及創新和現代化的首要原理還是生產力原理。當下我們將創新界定為發展動力,政治經濟學中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同時,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也是趕上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在理論上,創新理論代表學者熊彼特也是從生產變革的角界定創新的,他論述創新途徑時使用的生產的五類“新組合”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構成要素論也有很大的趨同性。
            華北電力大學寧陽副教授結合脫貧攻堅已取得的成績,認為“十四五”規劃《建議》著重強調了優化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調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是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防止返貧的重要戰略指引。既要關注物質扶貧,也要高度重視精神扶貧,一要扶志立志:通過改變貧困人口傳統“等、靠、要”觀念,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其樹立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和信心;二要科技增智:通過培訓等提高其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三要通過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防止貧困人口重新返貧問題的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楊虎濤教授認為,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擴大內需是戰略目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動力來源,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相反要通過主動擴大進口,一方面可以促使國內企業對標世界先進技術、標準和服務質量,對企業形成創新的倒逼壓力,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增加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這兩方面的作用,不僅可以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充分挖掘和釋放中國的內需潛力,也可以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穩定和繁榮世界經濟。
            會議期間,還進行了智庫研究報告發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秘書長張旭教授和吉林大學李政教授分別對《政治經濟學前沿報告(2020)》和《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報告(2020)》進行了介紹。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政治經濟學前沿報告(2020)》,圍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進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研究進展”、“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進展”、“國外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新中國70年研究進展”六大主題,對2019年國內外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文獻進行了歸納、梳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聯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報告(2020)》則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央企業在“十三五”時期的自主創新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胡樂明教授進行了會議總結。他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全面總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擘畫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3.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4. 經濟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京ICP備10211437號
      5. 本網所登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網觀點或意見 常年法律顧問:陸康(重光律師事務所)
      6.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0577-9154      國內統一刊號 CN11-1081/F       國內郵發代號 2-251        國外代號 M16
      7.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   100836
      8. 電話/傳真:010-68034153
      9. 本刊微信公眾號:erj_weixin

      10. <rp id="iluh8"></rp><th id="iluh8"></th>
        <progress id="iluh8"></progress><tbody id="iluh8"><track id="iluh8"></track></tbody>

          1. <em id="iluh8"><object id="iluh8"><input id="iluh8"></input></object></em>
          2. 逼逼激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