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中潛在空間影響的顯著性與效應研究——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拓展分析的視角”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于2016年6月立項,批準文號為41661027,研究期限4年,課題主持人為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陳斐教授。設立3年來,該項目按照預定計劃推進研究工作?!堕L期人力資本積累的歷史根源:制度差異、儒家文化傳播與國家能力塑造》是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在決定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與人類進步的諸多因素中,國家能力與歷史制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視,其對于地區經濟發展、政府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長期影響都受到眾多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同時,另一支文獻則從人力資本回報率、影響因素及溢出效應等方面對人力資本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有關國家能力對于人力資本積累的長期影響卻鮮有關注。而事實上,由于人力資本培養對于現代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探討國家能力的系統性差異對于人力資本積累的長期影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在對兩者的因果關系識別中可能面臨著兩類困難:其一,長期影響所要求的數據時間跨度較長,而歷史數據的嚴重缺失則為這種研究造成阻礙;其二,研究中所可能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在于識別。在實證分析中很難將國家能力差異進行系統性剝離,因為一國之內的國家制度與能力基本一致,而跨國研究又不能保證其他控制條件的相似性,進而對人力資本積累影響的估計會造成潛在偏誤。而中國西南邊陲歷史上曾存在的土司制度作為一個天然的自然實驗,則為這種因果識別提供了可能。由于中原王朝勢力在西南邊陲難以企及,則默許地方首領對當地實施有別于郡縣制外的土司制度,因此四川歷史中曾長期存在土司制與郡縣制并存的現象,而正是這種歷史性的制度差異為我們利用四川省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國家能力對于當地人力資本積累的長期影響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本文利用中國四川181個縣(區)層面的現代與歷史數據,通過縣級行政區劃的古今匹配,考察了土司制對于當地人力資本積累的長期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土司制度能夠顯著阻礙長期以來的人力資本培育,而這種抑制作用隨著割據自治時間的增加也在逐步加強。二者之間的因果推斷在經歷遺漏變量考察、工具變量法以及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之后依然成立。同時,我們也借此分析了抑制作用背后阻礙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機制與相關假說。結果發現,相比于土司制地區而言,郡縣制下的儒家文化傳承與歷史教育優勢作為直接影響機制,能夠顯著促進人力資本的長期培育,而政府能力的塑造同樣會對當地人力資本的長期積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央集權制下政治精英的下放與統一的地方治理模式為促進人力資本培育提供了合理的邏輯解釋。
本文研究在三個方面對現有文獻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補充和邊際貢獻。第一,彌補了有關國家能力對于人力資本長期影響的相關研究的不足。第二,基于歷史角度,采用計量史學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人力資本影響因素的長期機制?,F有關于人力資本影響的考察大多聚焦于現代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但鮮有文獻基于長期歷史視角來考察作用于人力資本培養本身的其他因素,而長期作用機制的穩定性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歷史可能,同時也豐富了現有研究針對人力資本影響因素的相關認知。第三,對現有針對中國土司研究文獻的有益補充?,F有關于土司的文獻主要集中于探討土司制本身以及其對于長期經濟增長、政權風險管控等方面的影響,在諸多定性研究中少有涉及土司制對于人力資本長期作用的實證定量考察,因此本文的發現為土司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