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金融經濟周期、個體異質性與財政政策技術創新效應研究”經教育部批準,于2017年6月立項,批準文號為17YJAZH062,研究期限3年,課題主持人為陜西師范大學苗文龍副教授。設立1年多來,該項目按照預定計劃推進研究工作。企業創新行為差異與政府技術創新支出效應》是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為了研究政府技術創新支出對技術進步的作用和其他經濟效應,《企業創新行為差異與政府技術創新支出效應》一文在分析中國行業技術投入率的基礎上,證實不同行業的技術創新投資行為存在顯著差異,進而通過GMM方法實證企業銷售利潤率和政府資金支持對不同行業的企業技術創新投資的解釋作用?;谶@些事實,該文構建包含企業創新差別的簡單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分析政府技術創新支出對技術進步和產出的影響。結論顯示:(1)由于行業技術投入率的不同,把相應行業的企業分別為技術創新型企業和技術穩定型企業。企業利潤率是企業創新投資增加的內在源泉,銷售利潤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資發揮重要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居民根據技術創新型企業和技術穩定型企業的資本利潤率進行投資結構配置,進一步影響兩類企業的資本比重。(2)技術創新企業提高技術研發投資比重,短期內并不一定能實現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卻有助于本國經濟體系從傳統的粗放投資型轉化為高質量的技術創新型。(3)政府增加對創新密度較大類型企業的創新投資支出,可以緩解企業研發投資成本,提高創新速度和技術水平,使社會總產出、總資本增加。當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投資率高于一定水平時,政府技術創新支出更為有效.(4)無論是提高政府經濟建設支出還是提高政府技術創新支出,都有利于推動產出的增加,對企業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具體影響效果還取決于企業創新密度和政策方式。而且,政府技術創新支出對社會總產出的推動效應小于政府經濟建設支出。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經濟增長率。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技術外溢效應的便利漸消失,尋求技術自主創新成為主要途徑。發達國家為了解決技術創新難題,普遍采用了政府補貼、減稅等措施推動企業提高創新效率,但其效果卻存在較大的爭議。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在保持經濟增速不變的情況下,原來以建設投資為主的經濟體系能否通過顯著提高政府技術創新支出迅速轉型為科技創新為主的經濟體系。深入考證中國的相關政府支出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和其他經濟效應,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政策意義。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出了貢獻:一是分別設計技術創新型企業和技術穩定型企業的生產函數,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框架下求解產出均衡,考察政府技術創新政策的經濟效應,為提高政策評估準確度、降低下一步政策制定偏差提供了參考。二是在DSGE模型中研究居民基于資本利潤率配置資本投資結構的動態決策對兩類企業資本結構變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三是將政府支出分為技術創新性支出和投資建設性支出,在DSGE模型框架下求解均衡,不僅考慮了政府技術創新支出和經濟建設支出分別對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及產出函數的影響,而且分析了這兩類政府支出的其他宏觀經濟效應。